新闻中心
五金近年来,各政府部门持续颁布一系列政策推动发展知识产权金融服务,深入实施知识产权强国战略。这些政策的发布旨在打造良好的知识产权融资生态环境,激发知识产权融资活力,推动知识产权金融服务提质增效,通过证券化推动知识产权转化运用。地方政府除了通过财政补贴支持知识产权高效转化外,还创新推出了知识产权一体化服务平台,促进知识产权创新要素与金融机构有机聚合,加强协同效应。
为贯彻落实中央印发的《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十四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等多项文件,近年来,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等部门继续推出多项配套政策,积极发展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强化知识产权增信功能,加快知识产权转化,推动知识产权证券化提质扩面。2024年,国家层面促进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发展的相关政策详见下表。
为了落实国家发展知识产权金融服务的有关部署,深入实施知识产权强国战略,多个地区发布相关政策,推动知识产权金融服务落地。除了云南、贵州等地区通过补贴降低企业知识产权融资门槛、鼓励企业参与知识产权证券化项目外,浙江、四川等地区还推出了知识产权服务综合体,多措并举提升知识产权转化运用实效,打好知识产权转化运用“组合拳”,不断提升知识产权金融服务效能。
随着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相关政策和制度逐步健全,2024年,我国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发行量实现大幅增长,底层资产品类日益丰富,持续推动科技创新企业优质无形资产的有效盘活,产品整体融资成本有所降低,在金融领域进一步为优质小微企业赋能。2024年,我国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交易结构中增信方式的设置仍以内/外部双增信模式为主,增信方主要为担保机构,优先级证券级别主要为AAAsf。
随着国家和地方对知识产权证券化相关制度和金融环境的不断优化,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的制度环境及相关配套政策的不断完善,2024年【专项研究】2024年知识产权ABS市场运行情况与发展趋势分析,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发行量实现大幅增长,全年共发行57单[1],发行规模为98.06亿元,发行规模同比增加25.97%,知识产权证券化得到进一步提质扩面。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发行场所仍以深圳交易所为主,2024年,深圳交易所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发行单数共45单,单数占比为78.95%,发行规模共83.04亿元,规模占比为84.68%。
2024年,知识产权证券化新发产品涉及的底层基础资产涉及的知识产权类型更加多元,主要新增的知识产权类型包括农业知识产权、新能源汽车知识产权、数字人民币形式投放的知识产权、智慧建设领域知识产权等,多元资产激发市场投资活力,在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的存量资产盘活的同时,促进投资良性循环。
2024年,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发起机构共24家,较2023年增加15家,知识产权证券化渗透率有所提升。其中,2024年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前五大发起机构发行产品数量共37单,发行规模共73.23亿元,发行规模占比为74.68%,发起机构仍以小额公司、商业保理公司和融资租赁公司为主。
作为全国首批知识产权证券化金融服务试点城市、中国改革开放前沿城市和科技创新高地,深圳市高度重视知识产权转化工作,在健全相关制度环境、优化风险管理机制和探索产品创新等方面积极推进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高质量发展。2024年,深圳市的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发行规模持续领先,发起机构中深圳市中小担小额有限公司和深圳市高新投小额有限公司的发行规模常年稳居前二,发行规模合计占比高达58.80%。
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的主要业务模式中仍以质押模式为主流,二次许可模式为辅。2024年,采用知识产权质押模式发行的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共51单,发行规模为88.62亿元,占比为90.37%;采用专利二次许可模式发行的产品共6单,发行规模为9.44亿元,占比为9.63%。发起机构方面,采用专利二次许可模式的6单产品中4单由融资租赁租赁公司发起,2单由中国技术交易所有限公司发起。
底层资产类型方面,2024年,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仍以小额债权及其附属权益为主,发行单数共32单,发行规模为67.90亿元,占比为69.24%;信托受益权发行单数共11单,发行规模为10.90亿元,占比为11.12%;应收账款发行单数共6单,发行规模为9.95亿元,占比为10.15%,其余资产类型为保理融资债权、委托和融资租赁。
受底层资产期限影响,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优先级证券期限整体较短,主要集中于1年左右,以帮助科技创新企业解决流动性紧缺的问题。2024年,优先级证券加权平均期限为13.43个月,期限仍以1年期以内为主;优先级证券付息频率仍以按季度付息为主,发行单数为37单,单数占比为64.91%,发行规模为76.28亿元,规模占比为77.79%。优先级证券期限分布情况如下表所示。
2024年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的优先级证券加权平均发行利率为2.42%,与同年市场发行的一年期证券化产品(AAAsf级)发行利率的利差为0.18%,利差较2023年的0.38%缩窄了20个bp,为进一步盘活科技创新资产、金融赋能优质小微企业提供了积极的市场环境。优先级证券发行利率分布情况如下表所示。
由于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融资企业多为科技创新型小微企业,且底层仍融资人呈现出较强的区域属性,交易结构往往通过设置增信措施来更好地保障证券的本息兑付。
相较于传统结构化产品对专项计划项下优先级证券设置差额支付承诺或对差额支付承诺提供担保等外部增信模式,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多数还会设置内部增信措施来进一步保证资产端现金流的如期回款,内部增信方主要为对底层借款开具银行保函的商业银行和对底层借款提供连带责任保证担保的担保公司。2024年,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中增信模式仍主要以内/外部双增信模式为主,发行单数为30单,发行规模为66.92亿元。
增信方的企业性质主要包括担保公司、发起机构自身或其股东和商业银行,其中发起机构自身或其股东的企业性质一般为央国企。2024年,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主要增信方仍为担保公司,由担保公司提供增信的产品共35单,涉及发行规模73.75亿元,规模占比为75.21%;由商业银行提供增信的产品共15单,涉及发行规模14.95亿元,规模占比为15.25%;由发起机构及其股东为主的国央企提供增信的产品共7单,涉及发行规模9.36亿元,规模占比为9.55%。基于增信方主体长期信用等级,2024年发行的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优先级证券级别仍以AAAsf为主,发行规模占比为95.90%[2]。
随着各项政策落地,知识产权服务供给逐步强化,转化运用不断发展,知识产权证券化在资产类型扩容、参与主体联动、融资渠道拓宽等多个方面仍有很大发展空间。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的发行规模和产品深度有望继续突破,进而带动知识产权证券化健康、有序、持续发展。
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所涉资产多元化发展,从2024年落地的全国首单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来看,基础资产涉及智慧建设概念知识产权、新能源汽车知识产权、游戏动漫版权等多种类型。知识产权金融赋能产业,有助于激发各类实体企业的创新活力和转化动力,未来在多个领域均有望实现多元化知识产权融资服务。此外,随着地理标志认定制度的建立、数据知识产权制度的深化发展,知识产权的门类也将逐步丰富,其市场价值和经济价值有望逐步获得认可,从而进一步激发知识产权证券化创新发展,丰富知识产权运用新模式。
在政策引导下,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等多方主体或将逐步参与到知识产权证券化发展中。例如贵州省知识产权局发布的《加强市场监管部门综合金融服务助力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工作实施方案》提出,应促进银行、保险、担保、资产评估等多元主体通力合作,通过增信、担保等支持企业数据资产保值增值和综合运用,探索推进数据知识产权证券化、质押融资、保险、融资租赁、信托、股权融资等新型金融形态发展。
深化多元主体协同发展,能充分激发各类主体的创新能力和联动作用。各参与主体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为目标,将资本要素与知识产权进行融合,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促进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推动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在发行规模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在2024年9月,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运用促进司司长王培章提出,“会同有关部门深化拓展知识产权金融服务,指导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开展知识产权证券化,更好满足企业融资需求。指导深圳市探索‘境内+境外’的深港跨境知识产权证券化综合融资新模式,通过知识产权在岸质押,叠加跨境反担保增信等方式,打通企业知识产权境外融资通道”。跨境知识产权证券化能够链接国际金融资源,解决境内企业知识产权无法在境外质押的问题,为企业资金跨境流通带来便利。通过知识产权证券化开拓境外资金跨境渠道,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多元的融资渠道,满足其融资需求。
虽然目前已发行的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均附有第三方主体增信措施,但是基础资产作为第一还款来源,仍需关注其信用质量。在实操层面,对于基础资产的信用风险主要应关注以下几点。
首先是应关注基础资产所涉融资人的主体信用水平。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底层融资人多为科创企业,由于其科创属性及行业特征,科创企业信用分析方法不同于传统行业企业,除传统行业企业评价要素外,需重点关注其科技创新竞争力和再融资能力。
其次,应关注基础资产集中度风险。从目前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的发行情况来看,基础资产所涉融资人数量较少,存在较高的集中度风险。2024年上半年,全国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登记金额在2000万元以下的普惠型占比八成以上,惠及中小微企业1.7万家,这些中小微企业可以作为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底层融资人的储备。未来通过搭建专业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有望在全国范围内汇集科创企业,组建资产池,分散融资人、地区、行业等集中度风险。
最后,应关注基础资产质押知识产权的回收率。由于知识产权的估值市场认可程度低,变现存在局限性,因此融资人一旦发生违约,仅通过处置知识产权难以实现回收。目前已有浙江、四川等地区搭建了知识产权一体化平台,为知识产权提供进场挂牌、数据监测、评估评价、供需对接等服务。在上述平台的基础上,知识产权有望通过反向许可、交易竞价、质权转股权、转移转化等多渠道实现处置变现。完善的知识产权估值和转让系统有利于准确评估知识产权回收价值,提高其处置效率,增强其变现能力。
[1]本文知识产权ABS统计口径包括CMBS统计的知识产权类ABS产品、项目名称含“知识产权”和“专利”的产品。
[2]AA+sf级别的优先级证券发行规模占比为2.41%,发行规模占比为1.69%的证券公开资料中未获取其级别。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扫一扫关注我们